秋日午后,正是适合泡一杯茶,享用甜点的好时节。正当你拿起一块凤梨酥,打算享用时,却瞥到包装袋上的配料表,上面竟写着:冬瓜食品馅料。
这并不意味着你买到了“假冒产品”,仔细去看市面上的凤梨酥,你会发现大部分馅料中都添加了冬瓜,甚至有些只是冬瓜馅加凤梨香精。
如今我们吃的凤梨酥,产自福建、广东、安徽等各地,但最早的凤梨酥其实是台湾省特产。因为台湾省将“菠萝”称为“凤梨”,对应的糕点也就沿用了凤梨酥之名,而非“菠萝酥”。
凤梨酥的原型是喜饼“龙凤大饼”中的“凤饼”,是传统订婚时候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,或是男方收到嫁妆后,回赠女方的礼品[1]。
这时候的“凤饼”确实是凤梨馅,但面饼的原料小麦并非当地传统作物,需仰赖进口,因而凤饼也价格昂贵,只能在节庆婚礼中看到[1]。
上世纪70年代,台湾省开始大量进口面粉,面粉价格的降低,让糕饼变得更为平价,凤梨酥也从节日才能吃的“奢侈品”,变成了在路边面包店就能随时买到的点心[2]。
更平民的凤梨酥,也就催生了更低的成本要求。彼时的凤梨,大部分都被做成凤梨罐头,主要对外销售,高峰时每年有近2.8万公吨出口到世界各地,内销却较少,不易取得[3]。这时,糕点师傅们就相中了冬瓜。
冬瓜是当地的传统农作物,17世纪时就有种植冬瓜的记载,清朝开始就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[4]。
再加上冬瓜是稻米的轮替作物,在稻米休耕时,农民会在同一块地上转作冬瓜等蔬菜。因此,台湾省有种稻米的地方几乎都有种冬瓜,在1980年代,冬瓜种植遍布23个县市中的19个[5]。
这些都让冬瓜比凤梨的成本更低,1981年,冬瓜每公顷的生产成本是11.9万台币,而凤梨是32万台币,是冬瓜的三倍之多[6]。
从口味上来说,当时的凤梨品种主要是原产自夏威夷的开英种,酸味明显,果肉纤维粗,吃起来容易扎嘴,做成馅料不及冬瓜甜且细腻[7]。
其实,用冬瓜的不只是凤梨酥,许多水果味的糕饼中,冬瓜也是常见的内馅“替身”。
160元月饼礼盒中的水果月饼,馅料为25%的果肉含量加冬瓜,而到了110元礼盒中的水果月饼,馅料就是冬瓜加水果原浆。
这其中的原因,其实也和凤梨酥类似。目前世界上冬瓜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,其中近一半都在中国,中国冬瓜的年播种面积在20万公顷以上,主要分布在华中、华南、西南各省[8]。
冬瓜产量大,甚至常出现供大于求,冬瓜滞销的状况,2014年海南省就曾出现30万吨冬瓜滞销的状况,价格低至0.13元每斤也无人问津[9]。
因此,将多余的冬瓜加工成馅料,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。农民会将冬瓜直接加工成冬瓜蓉提供给厂商,或是食品加工厂直接购入新鲜冬瓜自行加工。
将冬瓜去皮后,用破碎机将瓜肉弄碎,再用打浆机打成浆状,把打好的冬瓜浆放在夹层锅中,加入蔗糖、食用胶等配料,加热搅拌均匀,浓缩到固形物含量为60%,就成了冬瓜馅。剩余的其它部分也可做成冬瓜汁。用这样的方式将冬瓜加工厂成冬瓜蓉,每100kg冬瓜可产生14千克馅料。
这样的原料价格低,每千克只需0.2-0.3元,自然受到糕饼厂商的青睐。再加上冬瓜一年四季皆贩售,以冬瓜作为原料,便不用担心非时令水果较难取得的问题[10]。
2005年,曾有媒体报道:“凤梨酥竟是冬瓜馅,民众喷饭”,引发热议,吃了几十年凤梨酥的民众,突然意识到配料表上没有凤梨[11]。
糕点商趁势纷纷做了产品改良,有些瞄准高端市场,用金钻凤梨入馅KB体育首页注册,一颗凤梨酥卖到17元;也有厂商选择在配料上搞内卷,研发出蛋黄凤梨酥、蔓越莓凤梨酥、牛奶凤梨酥等等配方,让你眼花缭乱。
于是,最爱冬瓜馅的“传统派”,追求信仰的“凤梨派”,和一半冬瓜一半凤梨的“骑墙派”,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。
台湾师范大学的研究分析,多起食品安全事件,引发消费者对于工业化食品生产的反思。人们无法接受“挂羊头卖狗肉”,开始追求食物的“本真性”,在凤梨酥的例子中,消费者认为只有真正的凤梨制作馅料,才能合乎“凤梨”酥的食物名称[2]。
三派混战中,本来因为口感酸涩,大家都不爱吃的开英种凤梨,也突然被再次重用,重新作为馅料加到凤梨酥中,并摇身一变,有了个新名字:“土凤梨酥”。
它的价格平均比冬瓜馅的凤梨酥贵一倍KB体育首页注册,但坚定的“凤梨派”还是纷纷掏钱。在淘宝某知名土凤梨酥品牌店中,本月就有1000多位消费者为信仰充值。
面对这样的信仰之战,一位老糕饼师傅在媒体采访中只能感慨:“几十年前的凤梨酥馅料,是没有人会过问的,大家只在乎糕饼做得好不好吃。”
[1]张家纹.(2014).从传统糕饼到创汇小金砖——论台湾凤梨酥一甲子之发展脉络.高雄参旅大学台湾饮食文化产业研究所.
[2]陈琦珊.(2018).作物、食物到礼物:台湾凤梨社会生命的转换辩证.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.
[3]陈琦珊,谭鸿仁.(2018).食物的社会生命:台湾凤梨产业的蜕变与再起.中国地理学会会刊,60,1-24.
[4]曾品沧.(2006).从田地到餐桌,清代台湾汉人的农业生产与食物消费.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.
[8]王栋梁,王娜,马琳,艾志录,范会平.(2014).冬瓜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.浙江农业科学,5,755-758.
[9]伍玉菌,尤逢惠,万娅琼.(2013).冬瓜产业发展现状及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.安徽农学通报,19(13),139-140.KB体育入口KB体育入口